Investment Analysis, Market Insights, and Trading Strategies
梁老师之前的文章我深表认同。作为她的晚辈和实际的80后,我碰到了很多80后以及70后所面对的婚姻的问题,有的度过了,有的没度过。 我虽然遇到过度过了婚姻问题的家庭,但是在我的生活当中,几乎没有遇到婚姻没有问题的家庭。看到梁老师的文章我感触很深,想把我知道的一些具体的经历和见闻写下来,权当给梁老师的文章做一个附录。
首先我非常认同梁老师说的挂观点:在婚姻这件事情上,无论双方投入多少,在目前的我接触到的情况下,基本上收获都是一人一半的,而且还是两个人有无尽的责任和无尽的剩余索取的权利。国外的情形我没见到过,历史上的事情我看书也不多。我在目前生活的见闻里,所有的情况看上去都导致无论在道德,社会,法律和很多事情上,婚姻的结果都是两人一人一半的。
因为我们的法律是这么规定的,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,自己是独生子女,下一代也是独生子女,因为大多数80后,无论是凤凰男还是孔雀女,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面有一个不动产,一辆车,一个卫生间,甚至于有些家庭电视,游戏机,电脑都不会买两台。
在这样的客观事实下,无论爱情多么浪漫,一旦进入到居家过日子的阶段,现实的婚姻就是一人承担一半结果的事。
那面对这样的产出,我们又有哪些禀赋和资本用来投入呢?
我是80后,90后接触不多。从80后往前看,首先的一个禀赋是无趣的男主角。这个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男主角个人的原因,因为我们生长在一个基本文化为玩物尚志的背景下,有学者统计过,中国历史典籍里面关于如何玩的记录如此之少,可能是世界之最。同时,因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,男生从小基本上都是被望子成龙式的做题家教育,再加上普遍的高中文理分科,不重视体育。在这个背景下,不论男方家庭背景如何,即使学历工作非常好,在适婚年龄,回头看,也是一个无趣的人。
爱情公寓里面的段子:周末看电影,可能既不是动作片,也不是科幻片,而是科教片。很多人觉得这是个段子,但是我确实带过女孩子看过很多科教片。
所以,这样的男主角,在婚姻这场终身谈判当中,拿什么投入,又在己方的谈判团队当中能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?而作为谈判对手,女方团体,又能对这样的男方团队,有什么期许呢?
我知道一个很久远的故事,有一个男生喜欢看电影,看书,于是家里就摆放着一本雕刻时光,偶尔看一下。当然在我们的背景下,他也不可能看的太懂。但是即便如此,当有一天他的男同学带着未婚妻来家里一起吃饭的时候,男同学的未婚妻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,说我可以借去看一下吗?男生不在意的说当然可以,一本书而已。但是男同学和男同学的未婚妻之后就再没有来过他的家里。
他当然自己是看不懂那本书的,但是女生看得懂,而且看到了未来婚姻坟墓里的一束光。
这个故事是平安无事的,但是如果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有一些想法,也许,可能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。
如果只是无趣还罢了,大多数的80后,出生在物质匮乏的时代,而且小时候的教育环境非常僵化,不能玩乐,没有运动,没有社团,不能谈恋爱。所以这样的适婚年龄的男性,会面临着什么呢?没有见识,不会打理自己的身材和长相,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小团体当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和定位,也没有跟女孩子交往的经验。
实话说我写到这里都感觉到窒息,如果我给女孩子建议,我也不知道要如何给她们建议,能让女孩子知道,在这场漫长的谈判当中,自己最基本的诉求点在什么地方?仅仅是两个人平安无事的走到最后吗。